查看原文
其他

诗歌很难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可以改变一个人

阿妹 楚尘文化 2021-03-31

央视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中的第三集,拍摄了云南保山漭水中学的学生。

与以往的纪录片不同,这部纪录片不是去拍摄这群孩子们上学之路有多不易,也不打算去揭开这群孩子们在学校的苦读生活,而是选择把视角转向了一门课程——诗歌实验写作课。

这门课程鼓励孩子们写诗,老师还会带着孩子们去到户外采风,感受自然。然而,诗歌课究竟有没有意义?要知道,能够参加高考并考上大学对于在这里上学的孩子们来说是非常直观且现实地能改变他们命运的事情。但诗歌可以改变他们的命运吗?



纪录片里面的回答是:诗歌确实很难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诗歌可以改变一个人。

正如诗人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所说,

在某种意义上,诗歌的功效等于零——从来没有一首诗阻止过一辆坦克。但在另一种意义上,它又是无限的。就像在沙中写字,在它面前原告和被告皆无话可说,并获得新生。

诗歌与“无意义”就像世界所诞下的一对异端双胞胎,我们无法分清他们两者,但它们彼此可以灵犀相通。

诗歌似乎在反抗这样一种现实——为什么所有的事情一定要有意义?而这里的孩子们,他们写诗,他们创作,似乎也是在反抗另一种现实——为什么一定只有上大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其实我们都知道,诗歌并非没有意义,诗歌所谓的“无意义”也是指向一种更高理想的追求。


诗歌课上,老师带领着孩子们体悟大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写下自己的诗篇。这是一种体验式的创作,也是一种属于诗歌的神圣仪式。

孩子们的双眼透过卷起的树叶,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这里,树叶已经不再是树叶本身,而是一把打开诗歌世界的魔法钥匙。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曾在他的《论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中写道,

诗人或者是自然,或者寻求自然。前者使他成为素朴的诗人,后者使他成为感伤的诗人。虽然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自由使人离开自然的素朴,真实和必然性,但是不仅那通达自然的道路永远为他敞开,而且有一种不可摧毁的强大冲动不断地促使他回到自然。

孩子,自然,诗歌,当这三者同时出现的时候,一定是心灵得到净化的时刻。孩子们既是那素朴与感伤的诗人,也是为我们传递福音与美好的天使。


夜晚,公益人康瑜带着孩子们围坐在火堆周围取暖,她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写作任务——写给十年后的自己。一个叫做穆庆云的同学写了一首关于母亲的短诗。

透过这短短的几行字,我们可以感受到她身上隐约带着一种不可触碰的伤疤,在这伤疤裂痕的缝隙处藏着一颗被孤独所裹挟的幼小心灵。这样的伤疤是痛苦,也是诗灵。所有的诗人无一例外都带着这样或那样的伤疤,而写诗正是治愈这些伤痛的方法之一。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Sylvia Plath)也写过母亲,在她的诗中母亲往往是带着残酷的面具,“我不是你的母亲,正如乌云撒下一片镜子映照自己缓慢地消逝于风的摆布”。“我不是你的母亲”与女孩的“自私的母亲”之间,一根朦胧的细线牵引着它们,因为写诗的人之间总是心意相通,彼此通过写诗,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了人类的终极思考。


之后,这个小女孩和远在异乡的母亲打了一通视频电话,为母亲念了自己写的第一首诗。

小鸟是大鸟的孩子白云是蓝天的孩子路灯是黑夜的孩子母亲去广东的时候我把我的鞋放在母亲鞋的旁边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

父亲早年去世,家里除了她以外,还有一个正在读大学的姐姐。母亲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不得不离家去到广东打工。一个人在家的穆庆云写下从“自私的母亲”到“我是母亲的孩子”这样诗的语言,让人既酸楚又无奈。

通话的最后,母亲说了一句“女儿,对不起”。

女孩说,她以后每天都想念一首诗给妈妈听。

母女两人一屏之隔,互相看着对方隐隐忍泪,最后泪水还是止不住地划开了她们的脸颊。此刻,诗歌让母女两人互通着爱意。女孩曾经有些难以说出口的情感都通过写诗、读诗向母亲表达了出来。母亲也在诗歌中感受到了女儿内心的孤独与悲痛。确实,诗歌无法让母亲陪在女儿身边,但是诗歌让母女二人明白了陪伴是心与心的沟通。即使相隔两千多公里,也无法分开血肉相连,爱意相通的母女。女孩的这第一首诗,是她和妈妈共同创作出来的属于她们的爱的诗篇。


纪录片中,还有一个孩子,施应锁。


他一开始怎么也写不出诗来,看上去是一个将很多心事埋在心头的男孩。或许那个时候他还认为诗歌离自己的生活太遥远。但是随着诗歌课程的深入,看着同学们通过诗歌抒发自己内心的想法后,他渐渐打开了自己的心房,试着去写了这么一首诗:

闭上眼睛的时候我看到了绿色的风它拂绿了山林树木烫金了我的小牛亲吻了家里的白墙染黄了阿爹的苞谷但我不会把风变色的秘密告诉你。

这就是施应锁同学的第一首诗。只需默默地品读他写的这首诗,无需多言,我们便不会再去追问诗歌的意义,也不会去怀疑诗歌的意义,更不会去否认诗歌的意义。这首诗就是最好的回应。当我们闭上眼睛的时候,我们便明白了诗歌的意义。
 
纪录片的结尾处,小朋友们对着镜头,回答着“诗歌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诗歌。


还有许多诗:



阿多诺的著名言论:“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确实,不仅是诗歌,而是任何语言形式都难以描述现实层面的绝对真实。但这也正是说明了诗歌的目的未必是抵达人类的真实。诗歌的方向是人类心灵的方向,我们写诗并非是为了创造什么,改变什么,我们写诗是为了想起那些被遗忘,又或者是被我们内心深处所压抑着的东西。写诗是为了记忆。

这也并非是朝着黑暗行进,而是一种来自生命的冒险。诗歌,让我们尝试探索生命中平凡的不可能性。


一直以来,楚尘文化致力于国内外优秀诗人作品的出版工作。即使在艰难时期,也没有停下。

本文精选了几本诗人的随笔与诗集,推荐给诸位读者。希望无论有什么情况发生,诗都能自始至终地陪伴我们。


作者: 柏桦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
出版年: 2017-11

作品简介:

没有唐诗,中国人的生活就像缺少了空气和水。从初唐的王梵志、王勃、骆宾王、陈子昂,到盛唐的张九龄、王维、李白、杜甫,从中唐的韦应物、孟郊、刘禹锡、白居易,到晚唐的杜牧、李商隐、温庭筠、陆龟蒙……这是一个诗家辈出、群星璀璨的时代。当代著名诗人柏桦亲自从中精选了80位代表诗人的278首名篇,他用诗人的想象和美妙的语言带领孩子们一起领略唐诗的无穷的魅力。



作者: 吕德安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
出版年: 2018-10

作品简介:
本书是著名诗人吕德安的一本随笔集,以他1994年至1995年在山间筑居的日记为主体,糅合了诗歌、访谈、散文等,讲述一个现代诗人寻找幽居的故事,其中既有与世俗生活的相处,也有与大自然的对话。文字朴实温和,处处表露出一个诗人敏锐的观察和独特的思索。他的诗朴素且乡土气息浓厚,有一种直击心灵的美,因此有人将他誉为“中国的弗罗斯特。


作者: 翟永明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
出版年: 2018-05


作品简介:
1998年,翟永明在成都开了一家“诗、酒、艺、文”兼备的白夜酒吧。在二十年里,白夜酒吧策划举办了一系列文学、艺术及民间影像活动。“白夜”已不只属于翟永明自己,还属于整个当代诗歌、文化、艺术界。《以白夜为坐标》正如一部另类文艺史,记录了近二十年来影响中国至深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的生活和创作状态;它也是一部沙龙成长史,记录了中国首屈一指的文学沙龙——“白夜”的生存、成长和现状。这位名满中国的女诗人自谦说:无论如何,读者都能从中获得“些许”乐趣。


作者:  [德] 斯特凡·格奥尔格 / [德] 布莱希特 / [德] 弗里德里希·尼采 / [德]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 [德]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 / [奥地利]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 [德] 海因里希·海涅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
译者:  冯至 
出版年: 2016-10-15


作品简介:

本书所收译诗包括德国、奥地利等国诗人歌德、荷尔德林、海涅、尼采、格奥尔格、里尔克、布莱希特等人诗作166首,以诗人生卒年代先后顺序排列,是这些诗人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被鲁迅称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著名翻译家冯至的翻译堪称德语诗歌翻译的典范,通过他的翻译,我们得以窥见德语诗歌钻石般的光芒。




作者: [英]R.S.托马斯(Ronald Stuart Thomas)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 楚尘文化
译者: 程佳 
出版年: 2016-10


作品简介:
本诗集是《R. S.托马斯诗选:1945—1990》的续集,是诗人75岁之后出版的五本诗集(《回声慢慢》(1988)、《对位》(1990)、《艰难时期的弥撒》(1992)、《决不休战》(1995)和《残渣》(2002))的合本,充分展现了这位伟大诗人越写越精湛的高超诗艺。在这些关于时间、历史、自我、爱、机器、十字架和祷告的诗中,托马斯一如既往地怒斥现代技术和人的非人性,在自然中感悟上帝的救赎,在“荒地”寻找滋养灵魂的养料。它堪称诗人的晚年绝唱,对诗人而言,诗“经由心,抵达智。”诗人对语言的运用也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让人叫绝的隐喻、双关处处可见。仿佛凤凰涅槃一般,他晚年作品有了全面的提升,他不断迫使语言去揭示人类的局限性,使语言艰难地超越了它自身。因此有评论家认为R.S.托马斯像叶芝一样,在晚年创作出了最有力的作品,在语言和思想深度上,都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无所畏惧的新境界。



作者: 于坚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楚尘文化
出版年: 2020-02

作品简介:
《巴黎记》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于坚续《印度记》《昆明记》《建水记》之后又一部对现代文明进行反思的作品。到巴黎去,是一种世界性的欲望,懂得巴黎,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本书是于坚深度解秘“巴黎之所以独一无二”的哲思之文的集合。于坚通过自己二十余年对巴黎的多次造访、沉思熔铸成63段巴黎絮语,并从数千张图片中精选出163张精彩街拍,图文并茂地呈现巴黎这个词的璀璨、深邃和伟大。


文字丨阿妹,诗歌作品均来自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第三集的孩子们

图片丨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第三集

编辑 | 阿乔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

年老与死亡 | 李银河

▲ 所有人都失明后,世界是什么样的?| 萨拉马戈

 我想和你虚度时光,互相浪费 | 七夕情诗特辑

什么都不是爱的对手,除了爱丨王小波与李银河书信集


你读过哪些让你惊艳的孩子写的诗?欢迎留言分享~
想寻找更多和你一样的人请加入楚尘读者群(加微信 ID:ccreader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